指数财经期货行
指数财经期货行

是态下富国之基、强国之本

时间:2025-04-27 19:42:04来源:

一国制造业的新常行业发展水平是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是态下富国之基、强国之本。国制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造业资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认识新常态,思考适应新常态,新常行业带领新常态,态下是国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这样的造业资讯时代背景下,认清制造业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分析制造业存在的思考问题,推动制造业在调整中发展,新常行业在发展中创新,态下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国制保障国家安全,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新的全部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特别是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制造业内部也在发生深刻变革。
  
  1.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的重大调整已经拉开序幕
  
  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的持续打破、不断结合和加速应用,正在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的重大变革。协同、智能、绿色、服务等日益成为制造业的核心价值体现;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网络重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订制、准确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资金、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全部资金危机后,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打造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高层度结合的国家竞争新优势;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倡导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等。同时,在制造业中低端领域,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强谋划和布局,积较融入大部分国家产业分工体系,在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全部市场空间等方面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如印度2014年9月推出“印度制造”战略计划,宣布了一连串吸引外资的重大政策,意图打造新一代的世界制造工厂。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2.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环境对制造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入资金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四化”良性互动推进,资源和环境的外部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正在加快上升,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竞争新优势,要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对制造业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各产业部门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治理服务新的能力需求、大国博弈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在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消费品品质提升、公共设施设备共给、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等各方面,都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3.我国已经具备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大部分国家优异的规模,制造业增加值和产品出口占大部分国家制造业的比重均居世界靠前;建成了门类齐全、单独完整的体系。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制造”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水泥产能达30多亿吨,占全世界的60%,水泥生产成套技术和装备占有率超过40%。
  
  放眼未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国家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扩大对外公开进一步深化,为制造业创造了巨大发展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制造业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制度保障,一体深化改变将进一步激发制造业发展精力。
  
  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制造靠前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存在着核心技术缺失,高等产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部分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以及要素成本偏高等问题。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当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在50%以上,与一般发达国家的30%以下、美国和日本的5%以下有很大差距,原因在于创新能力不足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难同时并存,致使我国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一方面,研发投入强度(2.09%)与创新型国家(3%~5%)相比明显偏低,同时,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存在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另一方面,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在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产学研用脱节,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由于核心技术缺失,使得众多高等产品不能自主保障,严重依赖进口。如我国早就是大部分国家非常大电子产品生产大国,但集成电路每年进口花费资金高达2300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资金;每年生产两千多万辆汽车,但是发动机基本都是日本的,甚至连天窗、车身设计、内外饰等都是国外技术。

更多内容请点击【焦点】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