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过后,光伏在A股上市并未成为国内光伏企业的企业较后一根救命稻草。
日前,繁折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第48次会议审核结果显示,热情河南思可达光伏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初次发布未通过,不减这也是调整今年年内第七家初次公开募股(IPO)搁浅的光伏企业。
当前,重组在整个行业景气度急剧下降的成点形势下,光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市场融入资金需求扩大,研究再加上受股权股权投入资金机构退出压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影响,光伏企业上市募资自救的企业需求从未有过高涨。与此同时,繁折企业上市却频频遭遇“闭门羹”,热情真实捧回金蛋者寥寥可数。不减
分析认为,目前国内整个光伏产业链,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领域均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企业是否拥有持续盈利能力成为通过新股发行审核的非常大障碍。未来,从规模扩张向结构调整将成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方向,具有技术优势的细分领域更有望通过兼并重组成为市场资金的主要流向。
IPO频繁折戟却热情不减
根据投中集团的数据,今年以来,已有7家光伏行业拟上市企业IPO进程受阻,其中上机数控、思可达光伏初次发布申请被否;恒基光伏中止审查;快可光伏、日地太阳能、天能科技及欧贝黎则被终止审查。能够成功过会的光伏企业仅有晶盛机电和宁夏日晶2家,通过率不足三成。
A股上市融入资金之路逐渐收窄,光伏企业为何却依然故我,扎堆提出IPO申请?难道目前国内光伏产能真的供不应求,急需大规模资金支持?尤其是在美国、欧洲高举“双反”大棒的形势下,企业此时纷纷选择A股IPO究竟意欲何为?
赛迪顾问基础电子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王勇表示,“从目前来看,说到是否需要融入资金扩大产能,光伏企业肯定是不需要的,但如果从现金流方面来讲,企业大规模融入资金则在所难免。”
据了解,当前国内光伏企业普遍呈现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无法满足投入资金性现金流需要的尴尬局面,而且长期低于净利润。不仅如此,企业资产负债率也居高不下。
以河南思可达为例,2009-2011年,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比净利润分别低5227.28万元、97.56万元和3424.74万元;同期公司负债总额分别为80.34%、61.74%和65.28%,远远高于企业正常运作时能够维持的负债水平。采访中记者发现,河南思可达绝非孤立事件,这样的情形在当前光伏行业中比比皆是。
如此看来,资金压力当前,光伏企业明知希望渺茫却依然孤注一掷“大干快上”IPO也就顺理成章。对于这种做法,业内相关人士纷纷表示难以认同。他们认为,一方面是行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各企业又存在资金流短缺的通病,虽然上市融入资金能缓解一时之急,但上市的后果必然要进一步扩大产能,这又反过来更加加剧行业竞争压力,使得全行业利润水平下滑。
但企业态度却与相关人士观点大相径庭,中国证监会较新公布的初次公开发行股份公司凭证申报企业名单显示,目前仍有裕华光伏等多家企业拟在A股上市。
亏损大潮来势汹汹
尽管国内光伏企业2011年出货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但净利润却普遍由盈转亏,同比大幅下滑。被这一行情击中的不光是业内中小企业,就连赛维、尚德这样的行业巨头也未能幸免。
根据近期在美上市中国光伏企业陆续发布的2011年度财报,各家企业出货量同比增长38.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15%,其中晶科能源2011年光伏产品出货量增长较为显著,较前一年增长近一倍,达到950兆瓦。
根据上述财报,2011年度9家在美上市中国光伏企业中有6家报亏,累计亏损达17.3亿美元,盈利的3家企业净利润同比也有大幅下降。尚德电力2011年度亏损高达10.06亿美元,英利新能源年度亏损也超过了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