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欧美山西省外贸“半年报”亮相。双反山西上半年,光伏我省出口逐渐走出去年的出口低迷状态,实际完成222.3亿元金额(折合35.53亿美元),陷入行业同比增长52.3%。停滞但光伏产品出口企业交出的资讯答卷有些寒酸,据太原海关统计,欧美今年上半年,双反山西全省光伏产品出口仅有1.4万美元,光伏在同期全省出口总额中几可忽略不计。出口
天能科技等企业出口“跳水”,陷入行业是停滞全行业内外交困的缩影。作为山西经济转型中的资讯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光伏企业如何危中寻机、欧美逆势而上?
龙头企业停工受海外市场萎缩拖累
天能科技是太原市的太阳能光伏企业。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企业,综合产能为500兆瓦,2007年投产后,总销售额的90%出口德国、澳大利亚,在全部光伏市场需求旺盛的时期,公司生产线一度保持全天24小时运转。2011年以来,随着市场持续恶化,该公司也逐渐陷入困境。
来自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2011年,天能科技出口额尚为1163万美元;2012年,这一数字几乎被“拦腰斩”,大幅降至622万美元,公司也于当年6月基本停工;今年,该公司截至目前没有出口。
龙头企业出口下滑,省内其他光伏产品出口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如山西纳克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的出口额仅为125万美元,至于省内其他光伏企业,当年出口额均未超过50万美元。
从全省来看,2012年,光伏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276万美元,同比下降51.1%。其中,出口额为871万美元,同比下降46.5%。而在今年上半年,山西光伏产品出口仅为1.4万美元。
光伏业陷入出口窘境,背后的推手是欧美的“双反”调查和行业产能过剩。
2012年以来,受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特别是美国商务部针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双反”惩罚性关税初裁结果出台,给全部市场光伏出口产品价格下跌带来直接影响。欧盟在2012年9月和11月分别对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今年6月5日,欧盟公布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从今年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若两个月内中欧谈判未有结果,则此后4个月税率将升至47.6%。
从国内来看,光伏市场产能过剩,供需失衡,也造成行业整体利润下降。据统计,2008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为2GW,占大部分国家产量的36.7%;2011年,光伏电池产量已达20GW,约占到大部分国家产量的65%。而目前大部分国家光伏产能约60GW,整体需求只有30GW。产能过剩导致光伏产品价格快速下降,光伏组件现货价格由2012年5月的1.7美元/瓦下降至目前的0.7美元/瓦左右,行业整体毛利率不足10%。此外,国外市场依存度过高,80%以上光伏产品依赖出口,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也使企业深陷泥潭。
产业逆势布局山西优势在哪里
前有光伏巨头无锡尚德轰然倒下的冲击波,后有欧盟“双反”阴云笼罩,新兴产业暂时进入低潮。我省光伏产业趁机逆势布局。
据媒体报道,就在7月11日,国内非常大的多晶硅生产商——协鑫集团,就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与山阴县相关部门进行了一次对接。双方拟投入资金50亿元,在当地建设一个50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电站。
时间向前推移,4月25日,大同县协鑫光伏电力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正式并网发电,成为大同市较早的并网发电的大型光伏电站。该期工程装机容量为20兆瓦,预计每年可发电2500多千瓦时。
2012年年底,北京远方动力可更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在孝义投入资金50亿元,建设50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目前我省在建的大型项目中,较有影响的还有山西潞安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1GW/年太阳能光伏垂直整体化项目,总投入资金约108亿元。项目采用垂直整体化产业模式,覆盖了除高纯多晶硅以外的全部光伏产业链。另外,太原等市也在积较投入资金太阳能光伏产业。
目前,我省已形成了以潞安集团、中电科新能源、三晋硅业、硕阳光电、全部电力等企业为核心,涵盖全产业链的光伏产业发展格局。省内共有光伏生产企业26家,主要集中在太原、长治、晋城、朔州、大同,已形成多晶硅产能3500吨、电池片产能485兆瓦、电池组件产能468.5兆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