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政策资讯光伏制造热潮,如今又在光伏电站开发环节上演。利好乱象2012年底,引诱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光伏更新包括鼓励家庭安装,电站根据资源条件制定光伏电站分区域上网标杆电价,行业以及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等,政策资讯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光伏电站的利好乱象市场需求,也提高了电站并网运营的引诱盈利预期。新政策的光伏更新出台,犹如一支强心剂,电站继续发生反应光伏电站开发热潮。行业
但是政策资讯,“国内光伏电站建设已有过度开发的利好乱象苗头。目前大量电站建成未运营,引诱就像盖了房却没人住。对于整个产业来说,较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资金链危机。”某业内人士爆料。
BT模式受追捧
据统计,A股市场上的光伏制造企业几乎都涉猎下游的光伏电站业务,且基本上都采用BT模式作为其盈利模式。
据介绍,一个完整的光伏电站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组件制造、开发电站的系统集成商(包括开发商和EPC/安装商)、运营电站的电站业主,以及购买电力的用户。从大部分国家来看,由于光伏电站开发具有技术、市场、资金及产业链四大竞争门槛,因此一直处于微笑曲线的顶端,其盈利能力也是全产业链中较高的一环。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国内上网电价未公布、补贴时长未明确等问题,因此目前国内电站开发多属于投入资金阶段,很少盈利。比如,按照去年国家发改委初次明确的光伏电站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1元和1.15元两个标准来算,光伏发电的成本在1.4~1.5元之间,如果没有相关部门补贴电价,光伏发电根本无利可图。
自去年9月受到光伏并网价公布的利好影响,各路资本包括国电、大唐、中电投等大型国企以及光伏制造商等,纷纷加大电站投入资金力度,从而在业界掀起一股电站开发热潮。尤其是受困于产能过剩和贸易壁垒,尚德、超日、航天机电[5.370.37%股吧研报]、光盛等大批光伏制造商纷纷涉足下游的光伏电站开发。就像制造水泥、钢筋的企业去开发楼盘一样,光伏制造商们试图通过参与下游光伏电站的建设,让资金重新流动起来,同时消化大量库存。目前BT模式(建设电站并转售)备受制造商推崇。
“对于制造商来说,BT模式的进入门槛较低,如果按电站的成本是15元/瓦来算,建成电站再按照16.5元/瓦的价格转售出去,那么净利润率就能高达8%~10%左右,明显高于严重亏损的传统光伏制造业务。”长城经济权益凭证分析师张霖表示。在BT模式中,影响企业利润率的主要是电站的售出价格。而国内光伏电站的收购方主要为国有电力公司、设立资金投入资金公司等。
据统计,A股市场上的光伏制造企业几乎都涉猎下游的光伏电站业务,且基本上都采用BT模式作为其盈利模式。海润光伏[5.62-1.06%股吧研报]、综艺股份[6.170.98%股吧研报]、中利科技[11.430.79%股吧研报]、向日葵[5.950.17%股吧研报]等公司2011年开始进入下游光伏电站业务。目前已经将建成光伏电站销售出去的上市公司有综艺股份、东方日升[4.34-0.46%股吧研报]、中利科技、海润光伏、向日葵,其中已经确认收入的上市公司只有综艺股份、东方日升。
产业之乱
高企的路条费,间接拉升了企业投入资金电站的成本。
光伏制造商的大规模涌入,原本一池清水的电站开发市场立刻波涛汹涌。随着竞争主体多元化,电站开发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各种乱象滋生。国内光伏电站开发的要点地区——青海省,曾被媒体曝光“倒卖路条”的现象:“一个10兆瓦电站的‘路条’,倒手后可以从60万~70万元卖到200万元”;而业内人士透露,甘肃、新疆光伏电站“路条”的价格更是翻番。“路条”是指项目批文,包括组件、系统部件及施工、电站项目批文,俗称“路条”。高企的路条费,间接拉升了企业投入资金电站的成本。
由于大批光伏制造商急于消化库存,因此,光伏组件价格进入快速下降通道,从几十元的高价位降至当前的10元左右,价格战狼烟四起。据尚德有关人员介绍,如果以目前的光伏组件价作参数的话,电站的成本是11元/瓦,比3年前下降了近一半。来自公开数据也显示,过去6年中,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86.6%,系统价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光伏产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现负毛利率。随着组件、系统等价格下降,光伏电站销售陷入“价格战”,从而加剧了这些光伏制造企业的资金链危机,影响其盈利水平和资金回笼。